从“新”启航,逐“质”而行——第二届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主旨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18 14:27 浏览:281次

2024年10月17日,第二届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大会在重庆万垚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大会以“聚焦新质生产力,赋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特别邀请了11位科技期刊界权威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分享新质生产力、集群化等赋能期刊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和实践。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北京林业大学社综部期刊中心总编辑张铁明作了题为《对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的认知与思考》的报告。他在报告中深入分析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努力成为世界一流期刊的背景下,如何正确理解和评价学术影响力,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办刊举措来提升这一影响力。他提出的期刊建立学术影响力需要做好的几个方面建议,为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华医学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兼总编辑魏均民带来了《加强出版平台建设 推进医学期刊集约化高质量发展》的报告。他在报告中介绍了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集群化平台的建设实践,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制定集群建设规划和完善数字化出版平台,探索中台服务体系在期刊集群化数字出版和知识服务中的应用。他强调,基于“数字中台”的一体化学术期刊出版服务平台为医学期刊集群化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乔晓东作了题为《科技信息服务助力科研诚信建设与学术不端治理》的报告。他首先探讨了AI技术在论文写作中可能引发的造假问题,进而深入分析了国际和国内在AI环境下科研诚信的多主体责任及协同治理的现状,接着介绍了AI环境下科研诚信治理技术的研发与实践,强调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服务理念,最后提出了应制定贯穿科研活动“前中后”三个维度的长效治理机制,以应对AI技术带来的挑战,确保学术出版的诚信与质量。 

读者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马永强带来了《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的期刊创新》的报告。报告以读者出版集团为例,详细介绍了期刊创新发展之路,展示了期刊如何通过跨业态、跨媒体融合的方式实现创新发展,进而构建期刊出版的新质生产力。深入探讨了在数字文明时代背景下,期刊如何通过创新来适应并引领时代潮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公司(科学出版社)总编辑彭斌作了题为《加强一流科技期刊建设 促进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科学出版社期刊发展实践》的报告,他在报告中首先概述了科学出版社作为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集群化试点单位,在过去十年中通过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出版与传播平台、期刊国际化发展新通道,以及高水平科技期刊人才队伍等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展。同时,他还提出了对于世界一流期刊建设和科技期刊产业发展的四点思考。整个报告旨在分享科学出版社在科技期刊发展方面的实践经验,并为我国科技期刊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提升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中国激光杂志社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蕾带来的报告为《刊当大任 光引未来》,她在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中国激光杂志社在集群化模式下的市场化、多元化运营实践。通过集群化运营,杂志社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提高了运营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在市场化和多元化的推动下,杂志社不断拓展业务领域,丰富产品线,提升品牌影响力,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副总师、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s执行主编白雨虹作了题为《建设小精特科技期刊集群的实践》的报告,她在报告中指出小、精、特科技期刊集群与大出版集群不同,更注重聚焦特定领域,以专业、精准、特色为特点。她强调,这种集群化建设能更好地满足科研群体需求,提升科技传播针对性和学术影响力。这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和学术交流向更精细化、更专业、更具特色的方向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谈毅带来的报告题为《聚刊成群,向新而行:上海交通大学医工交叉期刊联盟的探索》,他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成立的医工交叉期刊联盟,该联盟首批包含36种期刊,旨在通过集群化发展提升科研水平和国际影响力。联盟以“国际化、品牌化、集群化”为宗旨,致力于搭建高质量服务平台并推动国际化高水平期刊的创办,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有科期刊出版(北京)有限公司总编辑钱九红在《推进有色金属科技期刊集群化高质量发展的探索与实践》报告中探讨了科技期刊集群化、集约化、数字化发展的可行路径,介绍了有科出版构建以有色金属为核心的大型期刊集群,并通过“有科+”合作办刊模式和国内外合作,探索与世界一流学术出版商对标的科技期刊产业化道路的实践。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主任张丛带来的题为《高校期刊集约化高质量发展思考与西交实践》的报告,聚焦于高校期刊集约化高质量发展,她在报告中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通过整合全校办刊资源,建立“西交刊群”并实现期刊量质齐升的实践。报告还提及了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探索,即2024年成立的“丝路期刊集群”,旨在依托“丝绸之路大学联盟”,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打造“丝路”文化交流互鉴名片,服务全球科技进步。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学术媒体中心主任助理兼新媒体部部长、《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主任张强在题为《融合创新,助力一流期刊建设》的报告中强调了科技期刊在科研成果传播与学科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多元化受众对科技期刊的差异化需求。他以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学术媒体中心的实践为例,展示了期刊融合发展的路径,即通过“文章-专栏-活动”结合,实现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的转型。报告建议,在融合发展时期,期刊应以内容为核心,结合新技术,优化服务,以助力一流期刊建设。

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监事长、《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总监汤兴华,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秘书长、《中华肝脏病杂志》编辑部主任彭智,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常务理事、《贵州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吴昌学,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西南大学期刊社社长张陈,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中华消化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陈敏,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期刊中心主任邹小勇,重庆市卫生健康统计信息中心副主任叶俊英,重庆交通大学期刊社社长任其亮,重庆市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重庆大学期刊社副社长王维朗,重庆理工大学期刊社副社长叶彬强,广西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副理事长、《广西植物》常务副主编蒋巧媛分别担任报告主持人。

 

 

会场花絮